添加人:admin 发布时间:2015/9/5 12:15:51 来源:
  曾经令人热捧的海工市场正遭遇的“寒流”:油价的持续下跌,海工市场需求量大幅萎缩,自2014年以来,无论是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还是海工船市场,均出现量价齐跌的态势:累计成交各类海工装备407座,成交金额419.8亿美元,低于2011至2013年年均650亿美元的成交规模,世界“海工”市场持续近4年的增长速度几乎被瞬间“按停”。不过,《中国制造2025》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和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初稿的完成,给冰点中海工市场带来新机遇。
  海工市场跌入低谷
  近两年来,由于原油价格持续低位振荡,石油公司大幅消减支出,海工市场可谓一片萧条。据IHSSea-web数据库统计,今年前5个月共成交各类海工装置110艘/座,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0.8。
  具体来看,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装置等主要装备几乎“零订单”,只有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和2艘气体处理船,总计3艘/座、22.68万总吨。而去年同期接获海工主要装备订单共48艘/座、114.13万总吨,订单量骤减。事实上,2006年以来每年新增主要装备订单数量与原油价格变化趋势同步。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相对普通船舶来说,海工装备的单价较高且专业性较强,投机订单相对较少,因此,油价下跌使得油气开采减缓,订单量也迅速减少。此番油价下跌,无论市场供求关系还是世界经济背景都与2009年不同。且上次油价反弹后,油价在100美元/桶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人们普遍认为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船东订船热情十分高涨。而这一波订单高峰将在2015-2017年集中完工交付,也就是说如果短期内油价没有大幅度反弹、海洋开发减缓预期不变,今年海工市场的情况可能比2009年还要差。
  新加坡大华继显证券的分析师近日表示,目前海工市场的低迷仍未见底。相比2009年的低迷,目前海工市场的衰退更类似于1985年;当时,市场上同样出现了OSV及钻井平台运力过剩、租船活动减少、成本大幅削减等问题。
  彭博社新数据显示,钻井船闲置数量已经达到了2008年7月以来的高水平。目前闲置钻井船数量为31艘,是去年年初的3倍以上,这一数字相当于每4艘钻井船中就有1艘闲置。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钻井船闲置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此类钻井船闲置成本高达每天70000美元。由于市场需求低迷、石油公司减少高价深水勘探活动,钻井船东只能选择闲置钻井船或将其报废拆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大的自升式平台、平台供应船等市场的形势更为严峻,相关企业不仅普遍存在交付难、接单难等问题,而且面临极大的流动资金风险。据统计,今年将有7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交付,其中,中国船企将交付42座,不过,目前只有6座获得了租约。
  不过挑战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
  中国制造带来契机
  尽管当前海工市场跌入冰点,但冰点中依然能寻觅到热点。《中国制造2025》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和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初稿的完成,给中国船舶工业带来机遇,也给船企吃了个“定心丸”。
  作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工信部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船舶海工内容时指出,未来十年,我国船舶工业应紧紧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顺应世界造船竞争和船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强化创新驱动,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品及其配套设备自主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力争到2025年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
  对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推出,中国船舶行业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及时将其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日前第五届中国海洋工程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牵头编制的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初稿已经完成,规划将结合《中国制造2025》纲领性文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望以船舶工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专项规划形式出台。重点扶持海工装备,并配套出台推动船舶兼并重组,高技术船舶走出去,如船舶出口信贷扶持等政策。《规划》提出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配套设备制造能力明显增强,进入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其中,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聂丽娟介绍,行业协会已经组织专家开展了中国船舶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提出了初步发展思路和目标及相关政策建议。由于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被《中国制造2025》列为十大重点之一,规划将突出海工装备的地位,加强扶持。规划将推动船舶兼并重组、创新制造,高技术船舶走出去,如船舶出口信贷扶持将是政策重点。
  未来市场值得期待
  油价暴跌并持续低位徘徊,给石油公司和钻井承包商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些企业开始收缩战线,暂停了部分油气开发项目,并通过裁员等措施降低成本。“低油价迫使石油公司和钻井承包商更加重视成本问题,有些石油公司开始考虑采购价格更低的海工设备,这给仍具成本优势的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机遇。”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海工装备首席专家陈巍旻表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应该利用在总装建造方面的价格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不能在低油价环境下“坐以待毙”,应该大胆闯市场,通过寻求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依托国家战略,积极“走出去”。虽然短期内海工市场的低迷难以得到根本改变,但在平台拆解、生活辅助类平台等细分领域仍然存在一定机遇。而从长远来看,随着未来3至5年油价反弹、市场回暖,深水开发仍将是海工市场的主要方向,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
  目前,来自亚洲的石油公司、钻井承包商正逐步成为海工市场投资下单的主力。据统计,今年季度,中国、新加坡等国的承包商下单量已占海工市场总成交量的60。而有分析认为,当油价维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时,将有33.4的海上项目还具有经济性,而这些项目如今多在东南亚区域。泰国PTTEP公司今年就逆势而动,计划投入31亿美元用于泰国、缅甸等区域的油气田开发。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推进,中国的石油公司、海工建造企业应把握中国南海及东南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机遇,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一方面通过并购欧美海工设计企业,向海工产业链的设计前端延伸,在关键技术、设备选型等方面提升话语权,以更经济的产品应对低油价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可以积极向产业链下游拓展,与国际海工总承包商、石油公司加强合作,竞标海洋油气田开发项目,通过创新产业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
  未来需求大,市场规模诱人,又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工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的一个重点领域,可想而知,下一步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不可或缺。
  对此,博览财经主任研究员柏双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一,扩大与相关海工装备制造发达国家的企业技术合作或合并收购,毕竟中国的海工装备制造总体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初期靠模仿消化吸收然后自主创新取得超越是基本方略,而引入国外技术合作或企业并购是有效的方式。
  其二,在国产海工装备制造的生产、采购、质量把关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便利,比如税收减免、企业科研公关的国家财政补贴等,以及采购上对国产设备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倾斜扶持。
  其三,高屋建瓴地从部署扶持《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出发,对有利于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创业、融资创新、财政补贴扶持、海工制造的标准、区域样本试点、科研攻关规划等政策,进行的顶层设计。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