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人:admin 发布时间:2015/8/6 10:10:47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每一个“豆腐渣”建筑,都是以偷工减料,压缩成本为核心。在节省人力、物力、成本、高利润上大做文章,而忽视质量,埋下安全隐患。有的为了赶工期,质量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事故发生等原因形成了 “豆腐渣”工程。
  每一个“豆腐渣”建筑,都是以偷工减料,压缩成本为核心。在节省人力、物力、成本、高利润上大做文章,而忽视质量,埋下安全隐患。有的为了赶工期,质量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事故发生等原因形成了 “豆腐渣”工程。
  一、“豆腐渣”工程存在的原因
  偷工减料
  偷工减料是“豆腐渣”工程存在的主要原因,占58。目前,建筑工程的建设86实行包工包料的承包制,甲乙双方签订合同,甲方出资金,乙方出人力物力。甲方要的结果是竣工之后的建筑产品,乙方要的是通过建设这个过程而赚取的利润。乙方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赚到更多的钱使自己的腰包更鼓,不管三七二十一,本着“费力不赚钱,赚钱不费力,工料与赢利成反比”的原则,能快则快不能快也快,能省则省不能省也省。
  俗话说:好事多磨。走马观花,效果不会很佳,建筑产品也是一样。譬如一个很简单的题目,会做且做得很快,结果却错了,这跟没做区别不大,反而浪费时间和笔墨,不如不做。同理一幢房子很快就完工了,结果却跨了,这比没做更严重,既白费了工日,又浪费了材料,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建设者轻则判刑,重则偿命。可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否则只会弄巧成拙。太快很难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不能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效率再高也毫无意义可言。但快有一个优点,能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在不能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无限制地“缩短”工期盲目地提高“效率”即为偷工。无限制地“节约”材料或更换材料即为减料。
  如需养护7天的混凝土,只养护5天就在其上或对其有影响的范围内忙着下一道工序,使混凝土没有足够的硬化时间,导致混凝土构件变形开裂等;原本砌墙要10天,却8天完工了,结果砖墙横不平竖不直,灰缝不饱满,甚至还有通缝现象,倾斜现象,给人一推就倒,人走就倒,人未走墙先倒的感觉。这跟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是同一个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良的建筑产品需要好的建筑材料,能省固然是好事,不能省千万不要省。其它地方也许可以省,但建筑产品所必须的建筑材料不能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重庆虹桥跨塌是好的教训。原本用优质Ц级钢却用了劣质Ц级钢;原本用240眠墙却砌成240空斗墙。在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偷梁换柱固然有本事,但盲目地不择手段地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利润,投机取巧,急于求成,只会使得其反,弄巧成拙,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接二连三,层出不穷。不出现“豆腐渣”工程才怪。
  设计不合理,施工技术不到位,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要求不严格
  由此类因素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存在约占18。合理的设计要求做到实用、安全、经济、美观。其中应将安全放在位。有些设计师追求潮流,搞个性化,搞什么艺术创作,注重外观造型,这样并非不好,可往往忽视了结构受力是否合理,结构稳不稳定,安全系数够不够,安全有没有摆在首位这些问题,像这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无主次之分无侧重之别的设计能会合理吗?设计出来的房子能让人放心去住吗?建造的桥梁能保证在使用年限内不出问题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建筑产品怎能使用?使用起来怎能不发生事故?明明《建筑施工》中规定屋面工程不许留设施工缝,却不连续施工,又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使用年限内屋面会不漏吗?该留设变形缝的地方不留设,变起形来能不破坏吗?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开始砌墙时偏了1毫米,不在乎,不就是1毫米吗?不足挂齿,结果一幢房子砌到顶层时却斜了10厘米,又不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它能支撑多久,斜多久?
  生产管理不合理
  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过大。原本一个施工员只能管40人,却为了节约工资开支,抓住黄牛做马骑,反正没什么大的质量问题,但管80人也无妨,表面上事倍工半,何乐而不为?其实隐患就在施工员玩忽职守,麻痹大意之时落下了。不管是什么人,精力总有限。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过大,顾此失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由这个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占了16。
  二、如何杜绝“豆腐渣工程”
  加强建筑市场立法执法,统一完善监督体系
  现行建筑法律法规对建设市场管理是多龙治水,工业、水利、建筑、交通、铁路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行业执法,由于法律体系不完善漏洞多,执法标准、水平不统一,特别是难以划分行业归口的跨行业工程,都要求必须尽快统一法律法规、统一监督机构,坚决纠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无序监督和无效监督,杜绝建设市场混乱现象。
  规范建设市场,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题,质保体系贯穿于建设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涉及业主、勘测设计、监理、施工、质量监督等,应以法制法规和工程强制性标准对各个参建主体进行有序管理,明确各方的地位、权利、责任,以法律为准则,用制度来管理,终形成完善的相互制约的质量保证体系。
  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全面质量管理
  目前建设行业普遍推行的QC质量小组活动,即全面质量管理,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以此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标准。同时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如英国、德国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如完整的法律体系,资格准入、准出制度,严格的个人执业制度等。香港地区推行“建筑工务局”即政府投资工程设“专业业主”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业主身份明确,它在投资上对政府负责,在使用功能上对使用方负责;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开的体系,利于监督,可有效遏制腐败行为的产生;同时,解决了外行业主、分散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体现了专业化的现代生产发展规律要求。
  完善工程质量问责和行政问责机制
  问责,需要制度上的继续完善、健全。科学问责制的前提,理应在不同的部门与职位之间进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合理地配置与划分权力和责任。不仅对建设市场参与主体进行问责,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失职或越权要进行行政问责。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与界定。
  完善建设市场信用体系
  “豆腐渣工程”屡屡发生使建设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大打折扣,在同一项目和同一主体反复发生又说明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很不完善和规范。建设市场建立信用档案是加强对参建各方的信用管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解决建筑市场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不仅应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还应建立从业人员信用档案,而且应建立全国连网体系和监督举报体系,让“豆腐渣工程”制造者无生存市场。
  推行“阳光工程”建设模式
  北京市纪委、北京市监察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基本建设中实施“阳光工程”的意见》中,为“阳光工程”规定了审批、规划、用地、收费、拆迁、招标、采购、施工、执法、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十公开”和杜绝暗箱操作的“十不准”。在实践中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防止权钱交易、走出“工程腐败”怪圈的办法,就是“阳光工程”,就是让所有公共工程都成为“阳光下的工程”。只有“阳光”了,才能公开、透明,才谈得上对权力的监督,才能杜绝暗箱操作,才能消除那些滋生腐败的见不得人的阴暗角落。
  希望今后加大建筑安全的监督力量。通过媒体的监督与曝光,让“豆腐渣”工程无洞可钻,建立建筑安全的投诉平台,在时间反映工程隐患,从而引起政府与监管部门的高度注意,让安全走进每个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