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发展工业化建筑要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添加人:admin 发布时间:2017/2/10 14:36:12 来源::刘月月 中国建设报


   :“发展工业化建筑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能冒进。不成熟的技术体系大规模推开会带来后患。”10月30日,在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欧进萍强调,要从创新结构体系、加强规范建设、提高预制率、强化整体性能研究四个方面推动工业化建筑发展。

   “发展工业化建筑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能冒进。不成熟的技术体系大规模推开会带来后患。”10月30日,在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欧进萍强调,要从创新结构体系、加强规范建设、提高预制率、强化整体性能研究四个方面推动工业化建筑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建筑工业化发展,利好政策不断出台。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50以上。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规划设计研究。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升级,地方政策也步步紧跟。以上海为例,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已由原先的鼓励性和奖励性政策变为强制性政策,落实范围也由保障性住房扩大到商品住宅以及新建公建与工业厂房,并从中心城区扩大到郊区以至整个上海市,预制率由15提高到30、再提高到40,认定范围也由单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扩大到钢结构、木结构等多种形式。据统计,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上海装配式建筑的新增面积分别为140万平方米、312万平方米、近600万平方米,全市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和数量均走在全国前列。在62个装配式项目中,住宅占80,公建项目逐渐增加、占比20。

   在政策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市场不断成熟的同时,工业化建筑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标准化程度不高带来的模板重复使用率低,低多层装配式建筑连接构造过于复杂,连接节点处灌浆密实度不易检测等。

   有生产企业反映,一个模具重复使用率达到50次以上才能达到经济盈亏的平衡点,但是不同项目、不同构件的差异导致模板周转率降低、建造成本升高。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田炜说:“灌浆套筒广泛应用于柱、剪力墙等竖向预制构件的连接中,灌浆不密实会严重影响连接性能,而目前现场灌浆质检不易实现。方便快捷地检测灌浆质量、新的检测方法的开发、质量缺陷的修补措施等都是让技术人员比较头疼的问题。”

   针对当前工业化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欧进萍认为,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创新工业化建筑的结构体系,加强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提高生产、安装、运输、施工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同时要加强整体性能的研究,包括勘测、结构、设计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建筑虽然起步晚、存在差距,但是基础好。推动工业化建筑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哄而上。要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实现专业互补、多专业的整合。标准规范要创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当前,工业化建筑的发展需要更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更多的学术交流,需要构建更完善的标准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联合东南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筹备和组建了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

   委员会秘书长米祥友介绍说,委员会的宗旨是构建一个符合生态绿色体系下的建筑科研设计、部品加工、施工安装、生产经营、后期维护以及创新技术互动和交流应用的分享平台,实现资源、成果、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委员会将大力推进工业化建筑的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当好工业化建筑领域的智囊,组建工业化建筑专家智库,同时在业内推选优秀工程和示范项目,提升工业化建筑的影响力。